2014年10月30日,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次会议,确立了新形势下政治建军大方略,吹响了新的伟大征程的进军号角。会议期间,习主席专门把10位老红军、军烈属和“老地下党员、老游击队员、老交通员、老接头户、老苏区乡干部”代表请到古田党员干部教育基地,同他们亲切座谈。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记者专程来到福建,走访当时参加座谈的老红军谢毕真、林攀隆、吴四姑,烈属郭壮友、林博济,老接头户江伯禧、张凤元,老交通员邱丰镇,军属廖贤明、吴丽娜。听他们追忆历史沧桑、畅叙身边变化、抒发心声感慨,从中收获思考、汲取营养,传递阔步前进的力量。
老红军谢毕真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在位于龙岩市紫薇花园小区5号楼的家中,满头银发的老红军谢毕真精神矍铄、神采奕奕。今年已经102岁的他,回忆起昔日的烽火岁月,依旧思路清晰、声音洪亮:“胜利得来不易,应该好好珍惜。”
墙上,一张摄于1949年9月的照片格外醒目,照片上的谢毕真,头戴军帽,目光炯炯注视前方。
革命战争年代,谢老曾长期在闽粤赣边区执行游击作战任务。1983年离休后,他开始跋山涉水考证史料,牵头编纂完成65万字的《中共闽粤赣边区史》,并亲自撰写抗日战争时期的内容。
虽已年过百岁,谢老仍坚持读书看报,关注时事新闻。“大刀阔斧,雷霆万钧!”对于党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系列重要举措和取得的显著成效,作为一名有着80年党龄的老党员,谢老深感振奋。提到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谢老说:“有刀口向内的决心和勇气,我们党一定会越来越好,国家一定会越来越强盛。”
临别,记者请谢老题词赠言,老人欣然允诺。凝神静思片刻,提笔写下8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谢毕真,男, 1916年9月出生,福建省武平县人,离休前任福建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党组成员。1937年2月,谢毕真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抗日义勇军”,在武平县象洞乡组织成立抗日义勇军小组,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在闽粤赣边区坚持游击作战。解放战争时期,谢毕真在闽粤地区进行敌后作战,负责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和当地党组织建设。解放后,他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长期从事宣传和农业工作。离休后,担任闽粤赣边区党史编审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党史办主任,中共福建省委党史顾问小组成员; 主持编修《中共闽粤赣边区史》。
老红军林攀隆
---当兵就要听党指挥
每晚7点, 99岁高龄的老红军林攀隆都要准时收看《新闻联播》,“如今祖国越来越强大,每天都要看看党中央、习主席又为人民做了哪些大事”。
采访林老这一天,他看完新闻后,向记者展示去年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颁发给他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章。纪念章的背面,刻着编号20162260。林老深情地说:“习主席非常关心我们这些老同志,我是一名红军战士,我要永远发扬长征精神,保持军人本色,这个新编号就是我这位老战士走好新长征路的军人番号。”
为了表达自己的决心,林老用颤巍巍的手提笔写下了“共产党万岁”5个字。写罢,林老又唱起了国际歌,虽然中气已经不足,但歌声依然富有感染力。
回忆往事,展望未来,林老动情地说:“才溪乡当年是中央苏区第一模范乡,乡里百分之八十的青壮年参加了红军。如今乡里的年轻人,还是要像我们当年一样,积极地报名参军,要当人民的兵,要听党指挥,用手里的枪保卫祖国、保护人民!”
林攀隆,男, 1919年12月出生,福建省上杭县才溪镇下才村人。林攀隆1931年加入儿童团,1933年初加入红12军第九独立团,从事宣传发动群众的工作。1933年6月,红12军整编为红一方面军独立第一团,他随部队转战赣南闽西,在瑞金时聆听过毛主席的演讲,深受教育和鼓舞。中央红军长征后,他留在闽西坚持游击战争,1935年10月在永定陈东坑战斗中与部队失散。回乡后,他始终怀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积极宣传发动群众。解放后,他坚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深受当地群众尊重。
老红军吴四姑
---我一直把自己当成一名战士
见到吴四姑老人的时候,她正在家中的灶台旁忙碌,根本看不出已有98岁高龄。“我母亲劳动习惯了,就是闲不住。”老人的女儿郭利贞告诉记者。
“在心里,我一直把自己当成一名战士!”吴四姑老人对记者说。1935年初,与部队失散后的吴四姑回到家乡龙岩务农,继续闹革命,当了接头户。新中国成立后,她积极投身农村建设。郭利贞说:“镇医院缺少药品,母亲就带领妇女们上山采草药;乡镇开会缺少保障人手,她就发动妇女做好后勤保障。”
“虽然年岁大了,可是四姑一直记着当年跟着队伍走的日子。武警龙岩支队组织官兵野营拉练路过村里,四姑开心地站在路边一直看,还给战士们送开水解渴。”江山镇民政办工作人员郭丽平说。
“赶上了好日子,国家很关心我,习主席很关心我,我有福哟!”吴四姑的眼神已经昏花,可是眼睛里的笑意藏不住。她让关注她近况的人们放心:作为失散老红军,她现在每月能领2600多元补助,得了大病政府还给报销80%呢!她还说,自己虽然年纪大了,但是永远不会改变对党的忠诚,相信党的十九大召开后,老百姓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军队一定会越来越强大。
吴四姑,女, 1920年8月出生,新罗区江山镇铜砵村人。她幼年就随父母和哥哥参加红军,被安排在福建军区后方总院担任护士。1930年,医院从上杭迁至四都,吴四姑随院转移,负责护理红军伤员。1934年10月,医院随中央主力红军实施战略转移,吴四姑在江西赣南与部队失散,于1935年初回到家乡龙岩,此后在家务农。
烈属郭壮友
--把一切为人民的精神传承下去
“我现在还能走能动,还能给年轻人讲一讲传统、讲一讲历史,就应该多做一些事情,发挥一点余热。”86岁的烈属郭壮友动情地说。
据龙岩市新罗区党校工作人员介绍,区委党校举办“科技干部培训班”“党员干部培训班”,经常邀请烈属老人担任课外辅导员,他总是欣然应承。 郭老的家,已成为党校和少年军校的“编外课堂”。
“我们国家自主设计和建造的航母下水了,大飞机也上天了,党的十九大后我们国家和军队一定会更强大!”谈及国家和军队的建设发展成就,郭老如数家珍,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父亲郭滴人原名叫郭上宾,参加革命后改名叫郭滴人,意思是点点滴滴为人民,这是他的决心,也是他的奋斗目标。作为烈士的后代,我们一定会把这种一切为了人民的精神延续下去。”一句句滚烫的话语,让人再次感受到共产党人的血脉传承。
郭壮友,男, 1932年1月出生,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人,烈士郭滴人之子。郭滴人是闽西红军和闽西苏区创建人之一, 192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3月,与邓子恢等领导龙岩后田暴动,组建闽西第一支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1929年5月,率领游击队配合红四军取得三打龙岩的胜利,领导组建龙岩县苏维埃政府并担任主席,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1934年10月随红三军团参加长征。到达陕北后,任中共陕北省委宣传部长、中央局组织部干部科科长。因积劳成疾,1936年11月在陕北病逝,时年29岁。郭壮友于1949年9月参加革命工作,曾在福建省委办公厅、龙岩县委办公室、龙岩县蔬菜公司、龙岩县老区办等单位任职,1992年离休后,在社区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的模范作用,积极为社区建设建言献策,发挥余热。
烈属林博济
---革命传统不能丢
烈属林博济位于龙岩市新罗区中城街道的家,是一座简单粉刷的青色水泥平房。家中设施陈旧但整洁,一部使用了几十年的收音机播放着新闻节目。94岁的林博济老人依然精神矍铄,思路清晰。晒着午后温暖的阳光,静静阅读报刊,是这位老人常年坚持的习惯。虽然近些年腿脚不便甚少出门,可是谈起时下热点时政新闻,老人毫不含糊,马上扳起了指头。
朱日和阅兵、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十九大即将召开……林博济强调最多的字眼,是“自豪”。“国泰民安的好日子,战争年代想都不敢想。”回忆起3年前习主席亲切的问候,老人依旧激动不已,“跟着党走,跟着习主席走,国家才有希望,军队才有希望”。
“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这是林家传承的家训。如今已是四世同堂的林家,有5名党员、3名军人。“上一代的革命精神,金钱买不到,必须传承好。”林老语重心长地说。
林博济,男, 1924年12月出生,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人,烈士林野之子。 林野系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生,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参加工农红军,历任红四军第3纵队第七支队长、红十二军参谋长、福建军区参谋长、红军军事政治学校训练部部长、红军第2步兵学校校长,参加了古田会议、长沙战役和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战役,曾受到中革军委嘉奖,1945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林博济于1949年9月参加工作,曾任龙岩县政府办公室科员,离休后积极参与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筹建工作。
“老接头户”江伯禧
---国家好 人民好
9月13日,刚刚过完87岁生日的连城县庙前镇吕坊村的老接头户江伯禧,接到一份来自《解放军画报》编辑部赠送的生日礼物——一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阅兵纪实》画册。
江老一边高兴地翻看着画册,一边频频感叹。他说,当年作为接头户,除了接头联络、放哨送信,他还负责为游击队保管枪支弹药,所以对武器很熟悉。一晃70年过去了,人民军队无论是武器装备发展,还是官兵昂扬向上的精气神,都体现了人民军队发展建设的突飞猛进,昭示着灿烂辉煌的未来。
谈起近年来党风廉政建设和惩贪反腐斗争,江老说他最近正在看专题片《巡视利剑》,连连称赞党中央这项工作抓得好、做得对。他说:“老一辈辛苦打下的江山,为得就是让人民幸福、过上好日子,不能允许一小部分贪官污吏卷走原本属于广大人民的幸福。”
对于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江老坚定地说:“十九大召开以后,人民的日子一定越过越好!”老人边说边比画,“乡亲们吃穿不愁,家家住新房、高速公路通到村口,我们能安心地享受晚年生活,一切都是那么好!”
江伯禧,男,1930年8月出生,福建省连城县庙前镇吕坊村人。1945年10月至1950年1月,江伯禧帮助闽西游击队开展接头联络、放哨送信等工作,在游击队员分散隐蔽的过程中,多次为游击队保管枪支弹药,所保管枪支弹药无任何丢失或损坏,为游击作战作出重要贡献。解放后,江伯禧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参加民兵组织,多次受到上级表扬。江伯禧至今还保存着国防部1957年颁发的《兵役证》,对其中的“预备役军人守则”仍很熟悉。
“老接头户”张凤元
---永远爱党念党恩
张凤元老人已经90岁,由于患病,身体虚弱,经常住院治疗。今年以来,老人健康状况不佳,但从没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
近期,张老正发低烧,眼皮浮肿,还时不时地咳嗽。见到记者,老人很开心,连连示意我们品尝儿子在老家山上种的红柚。
张凤元从7岁开始帮作为当地接头户的父母给游击队传送信息,一直干到1949年闽西解放。解放后,张凤元主动放弃到城市工作的机会,回乡务农。1999年,当地政府修建铁路和水库,需要征用土地。张凤元二话没说,带头交出家中5亩地,成为村里支持移民工程的第一人。
“我是党员,我这辈子就没有落后过!”张老介绍,垦荒造田、劈山开渠、拦河筑坝,自己坚持哪里最艰苦就战斗在哪里。“有人说我吃亏,可我有党和政府的关怀,有儿孙孝敬,有邻里关照,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这点事又算什么!”
病中的张老,回忆起3年前受到习主席亲切接见的情景,依然激动不已。党和政府对自己的关心,张老非常感念。“吃水不忘挖井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要念着党的好,记着党的恩,我相信党的十九大一定能给老百姓带来更多福音。”老人用微弱却坚定的声音说。
张凤元,男, 1928年12月出生,福建省永定县城郊乡龙门村人。1934年中央主力红军战略转移后,张凤元一家担负起为闽西游击队联络接头的工作,年幼的张凤元常常受父母的委派,为游击队员传送信息,走上了革命道路。此后,他担负起为闽西游击队联络接头的工作,还多次帮游击队运送粮食、情报和弹药,直至1949年闽西解放。
“老交通员”邱丰镇
---跟党走的信念永不变
“建立一个新中国,是我们那一代人的梦想!”在龙岩市新罗区隔后村家里,92岁的“老交通员”邱丰镇动情地说。
对于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来说,为了实现梦想,曾经面临生死的考验,经历难以想象的苦难岁月。说起在敌人监狱遭受严刑拷打的那段遭遇,邱老面色平淡。“最早是爷爷带着我给游击队帮忙,运粮食、运食盐、运药品,被捕以后,他就低声跟我说了一句话——死也不能说。”“死也不能说”,短短五个字,分量重千钧。
“革命战争年代,和平建设时期,大家都听党的话,党叫干啥就干啥,没人讲价钱,没人要报酬。”对习主席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军,老人举双手赞成。“队伍纯洁了,杂念没了,劲就能往一处使。”
“我们的国家强大了,真是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原来是郊区,你看,现在变得这么繁华。”老人笑呵呵地说。窗外,人流不断,霓虹闪闪。“会更好,一定会更好。”对即将到来的党的十九大,邱丰镇老人充满期待。
邱丰镇,男,1926年1月出生,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南城街道办事处隔后村人。1938年初,自幼深受革命熏陶的邱丰镇与家人一道担负起为当地游击队运送粮食和日用物品,安排过往游击队员食宿等工作。1944年10月,邱丰镇被捕,在狱中面对严刑拷打坚贞不屈,后经革命友好人士营救回家务农。解放后,邱丰镇连续24年担任生产队长,积极带领村民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目前,仍坚持发挥余热,经常向群众义务宣讲党的方针政策和闽西红色历史。
军属廖贤明
---愿家家户户都能出“标兵”
在上杭县蓝溪镇觉坊村,武警战士、一等功臣廖其炜是乡亲们的骄傲,也是年轻人学习的榜样。学校常请廖其炜的父亲廖贤明给学生讲述廖其炜的成长故事,培养他们的爱国意识和国防情怀。
廖贤明时刻不忘提醒自己,一言一行要配得上军属的身份,自己是一个精武标兵的父亲,不能给儿子和部队丢脸。
这些年,廖贤明从儿子那里感受到,十八大以来军队发生了可喜的巨大变化,官兵好样子立起来了,精气神提起来了,强军兴军的干劲更足了。
虽然身居农村,但廖贤明时刻关注部队发展建设的大事小事,在他看来,部队的事,就是自己家的事。他最爱看近年来的几次阅兵,看完电视转播看报纸杂志,看一次热血澎湃一回。在人民军队重整行装再出发的铿锵步伐里,他看到了信心和希望,“儿子在这样的部队里,一定能成才。”
党的十九大召开在即,廖贤明满怀憧憬和期望:“在党中央和习主席的领导下,我们的国家一定会越来越强,军队一定会越来越强,人民生活会越来越好,村里家家户户在各行各业都能出标兵!”
廖贤明,男, 1965年9月出生,福建省上杭县蓝溪镇觉坊村村民。其子廖其炜,2008年底入伍,现在武警广西总队直属支队特勤中队服役。廖其炜当兵9年完成重大警卫任务25次,执行处突任务20余次,还捐助了十几名贫困学生、残疾儿童,帮助了8名困难群众,荣立一等功、二等功各1次,三等功3次,被评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武警部队“十大训练标兵”,获得武警部队“勇士”勋章。
军属吴丽娜
---与你携手 不负重托
2017年,在军地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吴丽娜从闽西调到闽北,终于和丈夫陈周钿结束了分居生活。
对此,吴丽娜心怀感激,“虽然还是聚少离多,但是相比过去已经很幸福了。随着军队改革稳步推进,我们的未来肯定会越来越好。作为军嫂,我把家照顾好,就是对丈夫、对国防事业最有力的支持。”
“能够作为军属代表受到习主席的亲切接见,是莫大的荣耀,也是极大的鼓舞和鞭策。”虽然时间已经过去3年,但当时的情景,依然清晰地印在吴丽娜的脑海里。
成为军嫂后,过去对军事一窍不通的她越来越关注军事新闻。“现在我们全家人都是‘军迷’,看到部队越来越强大,我们军属真是打心眼里感到光荣,感觉所有的付出和牺牲都是值得的。”
吴丽娜刚调到新学校,而丈夫陈周钿也在今年走上了空军航空兵某部中队长的新岗位。适应新环境,干出新成绩,这是夫妻俩的新约定、新目标。吴丽娜想对丈夫说的是:只有心无旁骛地干好工作,才能不辜负习主席的关心和厚望。扎根基层、成就事业,就是给党的十九大最好的献礼。